BC贷

您当前位置>首页 >> 新闻动态

今年27岁,离游戏主策划一步之遥的我,决定离开游戏行业

前段时间,葡萄君发了篇话题文章,和大家探讨失业后的游戏人,能去哪找到下份工。说实话,看到评论区大批现从业者、前从业者分享的个人经历,我挺震惊的:原来有那么多人在考虑转行……

图源读者留言

最让我没想到的是,文章发出没多久,我身边的系统策划朋友桃宝(化名)找到我说:“真巧啊,我也不打算做游戏了。”

听他这么说,我的第一反应是不理解。因为和我身边其他倒霉蛋相比,桃宝算是很幸运的了。他今年27岁,年纪不算大,从业4年,只在一家中厂、一个项目组干过,但因此有了从0到1的上线项目经历。而他跟过的这个SLG项目,虽不说像大厂头部产品那样大赚吧,但首月也有过亿流水,这成绩已经很不错了。

一位共同好友之前告诉我,按照业内常规的升职路线来看,桃宝接下来再晋升的话,就该去当主策/执行主策了。他这样评价桃宝时,我甚至隐约听出一股酸味儿——也是,年纪轻轻就有从0到1的项目经验,才27岁就有了晋升主策的机会……谁看都酸。

图源网络

所以我才觉得很纳闷,桃宝干嘛要跑呢?但他告诉我,自己在游戏行业看不到未来,或者说已经看到了未来;同时,他还觉得近些年游戏行业从买量主导研发的风气越来越重,怎么吸量、洗到大R、回款似乎变成了核心:“没人关心游戏需不需要去创新,也没人在乎游戏给玩家带来情绪情感价值的时候,能不能有一点积极的东西。相反,更多人想的可能是:这个月KPI差了些,咱们得再上几个氪金活动冲一冲。”

桃宝理解在这样的环境下,很多游戏人都过得挺累,但“得过且过,熬到退休”的躺平想法,在他看来有些危险:下了决心在游戏行业里干,那就尽力往上爬;没那个决心,就提前做后手准备,别让手头的工作变成自己唯一的饭碗。

(为保护隐私,桃宝的工作、经历信息均有做模糊处理)

01 游戏行业耕耘4年,离开时却毫不犹豫

外人眼中,桃宝正走上人生巅峰,但他觉得自己在游戏行业已经越走越焦虑、迷茫。

你说晋升当主策吧,最方便的路子,就是老东家开新项目,桃宝顺势上位。但桃宝老东家目前状况并不好,上线项目分红不发,年终奖也没有,今年还砍薪资……更别指望他们开新项目了。

他想过去外面看机会,但在以每周聊2家厂商的频率找了2个多月后,反而感觉更没希望了:首先,外面也没多少新项目,坑位少;

其次,愿意面他的SLG项目,都在招熟练主策,就是那种进来后就能直接主导一个项目的人,不是桃宝这种还在学习熟悉的新手主策,外加他本人过于老实:“我是那种「会做啥就说啥」的人,没做过的东西,我就是会承认自己不熟练。”不会画饼,自然机会更少。

最后,桃宝还跨赛道投了不少小游戏公司,确实有人愿意要他,但鉴于桃宝之前没做过小游戏,很多厂商都要求他降薪入职,这就有些得不偿失了。当然,也有不需要降薪的岗位,但他算了一下时薪,还是选择了放弃——“没有产出的强制加班,都是做样子给老板看。”

其实桃宝说的这些情况,属于目前行业常态。很多游戏人现在找工作就是这样,我身边就有苦找大半年最后妥协降薪入职的案例。这也是为什么最近大家总说能苟则苟,哪怕老东家变抠搜了,只要月薪照发,自己能保住这份工就行。毕竟,谁也不知道,离职之后能不能找到下份工,下份工又会不会是一个更深的火坑。

但说苟吧,桃宝又觉得这样会浪费职业生命:“我当然能熬到老东家破产倒闭。但之后呢?到时候可能我30岁了,去外面找工作更难。

见业内工作不好找,桃宝那会儿心中已经有了离开游戏行业的苗头。投递简历时也更加大胆,管他是游戏厂商还是互联网公司,管他是做传统游戏产品还是直播弹幕游戏,桃宝都愿意去聊。

只是没想到,他却因此在金融行业找到了下家:“就行业来看,跨度是挺大。其实我一开始甚至没想投这家金融公司。”

桃宝表示,他最早刷到招聘信息时,以为这个岗位是要搞区块链、web3游戏。区块链严格来说是金融产品,用户不是奔着好玩来的,所以很多区块链游戏做得很糙,一般也不需要什么有想法的策划,找个数值策划,换个皮,抄得干净就行,这并不是桃宝想做的产品;况且区块链在国内不能做,他更不想碰。

不过桃宝想了想,投一下也没啥损失,不合适的话聊个15分钟就找借口跑路。结果初面不小心聊了一个多小时:“挺意外的,我们聊得挺投入。之前也是我误会了,其实本质来说他们想做的更像互联网产品。”

桃宝解释,这家公司开展新业务的目的,是唤醒原有用户,让他们愿意每天多花几分钟在自家互联网金融产品身上;再加上他们有不少金融业务是面向年轻群体,所以才想在产品中加入一些游戏玩法,削弱金融储蓄的板正风味,让年轻人更容易接受。

支付宝的蚂蚁森林,从某种程度来看

也算是一种游戏化的尝试

搞清状况后,桃宝看到了离开游戏行业的希望:“我不用再纠结商业化的问题了,怎么转化、怎么赚钱,这是他们产品要考虑的事情。我需要考虑的,就是怎么做出好玩的游戏交互,让用户愿意每天多花几分钟用这个产品,拉高留存和在线时长。”

我问他担不担心这是个坑,万一去了发现还不如在游戏行业呢?但桃宝觉得值得一试:“现在他们做游戏化产品的团队,处于一个全部为0的空白状态,我把这个东西从0到1做出来,应该会有上升机会,就算公司内上升不了,我也可以带着产品经验去面其他互联网产品,只要互联网还活着,我就有口饭吃。而且他们初面直接就是总监层级的人来面我,也没要求我降薪入职,说明公司重视这块业务。”

显然,桃宝心意已决。面试完这家金融公司后,他也没再看其他机会,立马着手离职、搬家等事宜。估计这篇文章发出的时候,他可能刚刚入职新公司、开始试用期了。说实话,他下决定速度之快,让我感到有些意外——大学刚毕业的年轻人,花了4年时间在游戏行业耕耘,结果现在说跑就跑……该说他执行力强,还是该说他决绝呢。

图源网络


02 游戏人的职业未来越来越窄了

我问桃宝离开游戏行业时,是否有犹豫、留念的情绪,哪怕一丝也算,他却说:“完全没有。现在有这么个机会能让我跳出游戏行业,我就觉得已经很舒服了。”

这倒不纯粹是因为行业下行、工作难找这种阶段性问题。桃宝表示,他之所以会毫不犹豫的离开,主要是因为游戏行业大方向变了。

一方面,他觉得买量主导游戏的情况变得越来越严重。

桃宝回想起几年前,那会儿大家做游戏也关注买量,但可能因为当时获量不像如今这般困难,很多项目依然会花精力去研究内容,去思考怎么设计会更好玩。可现在他觉得,游戏怎么做,几乎完全是由买量主导的——怎么方便获客,变成了重中之重,游戏研发的方向,也要根据获客需求来做。

越来越多项目组,把设计重心转移到如何获量、如何抓取泛用户上,这直接影响到游戏产品,使体验变得越来越轻量化、下沉:“现在的游戏玩起来,给人感觉越来越加速,巴不得让你立马有正反馈刺激,而且内容越来越泛,有些根本就不严谨……大家只是在迎合市场主流去做产品、割用户,至于游戏性、好不好玩,可能都无所谓了。很多产品都在朝这个方向走,也就个别大厂还愿意花长周期去做重度内容游戏了。”

桃宝给我举了个例子:有款SLG项目里有步兵、骑兵等兵种,有玩家质问官方为什么骑兵会比步兵攻击力高,觉得这不科学,而官方对此的解决方法是,直接把两个兵种的攻击力改成一样的。“用户太泛、太下沉了,他们不理解为什么游戏要这样设计。而厂商也没有心思去和玩家解释这些东西,没有自己想坚持的设计,只要能让泛用户满意就行。”

图源网络

从获量倒推研发,这种趋势让桃宝感觉有些本末倒置:“我觉得做游戏,就是你做一个好玩的东西,玩家自愿去玩,游玩体验会以某种形式反馈到玩家的现实生活中,比如提供情绪体验或者情绪链接。但现在国内大部分厂商没心思去研究这些内容,反而更注重怎么搞更下沉、回款更快。”

聊到这点,我还反驳了下桃宝,毕竟今年大热的《黑神话:悟空》并不符合他所说的大方向,或许大环境不像他想的那么糟糕。

图源网络

对此,桃宝表示,他认可《黑神话:悟空》对于国产单机游戏发展的推动,但它和手游的研发模式、营收模式,都不一样。“单机是单机,手游是手游,前者是理想,后者则有更强的商业化目的。”而且《黑神话:悟空》上线后,桃宝也和身边的同行朋友聊过,就他了解到的情况来看,那些追求泛用户、回款快的厂商,并不会因为一款大爆单机就改变想法,毕竟大家都清楚,《黑神话:悟空》是国产游戏里的「奇迹」,它并不普遍。

另一方面,他觉得游戏人的岗位分工越来越精细,品类区分愈发明显,但这也让游戏人的职业未来变得越来越窄。

最直观的一点是,因为分工切得很碎,现在业内出现了很多大头兵、螺丝钉。他们只会做自己份内的工作,对身外之事毫不知情。但问题是,没有太多厂商愿意收留35+岁的普通螺丝钉——年轻人精力更旺盛,学得快,要价还低。

桃宝表示,这种问题在大厂尤为严重:“有些策划只对自己负责的工作特别了解,你问关于发行、运营、用户生态等问题,他们完全不懂。如果35岁还是这个样子,到时候会很难晋升到管理层。而且就算离职自己出去组团带队做游戏,有些人大概也不清楚整个流程……说白了,他们领的就是当大头兵的工资,出来了也只是大头兵。”

雪上加霜的是,现在品类之间分割越来越明显,跨品类跳槽对游戏策划来说也十分困难:“尤其是系统策划,被品类锁得很死。我之前是做SLG的,如果我现在说想去做MMO的话,大部分厂商并不会信任我做MMO核心系统的能力。”

这就让游戏人的未来变得更像赌局了:“SLG这几年还行,但要是过几年这个赛道不行了呢?是不是大批SLG策划就找不到工作了?”虽然桃宝是在拿SLG打比方,但他说的这个问题,我觉得在「先前跟风二游,现在闻二色变」的起伏中,已经得以窥见。

行业大方向在变,桃宝又到了上也上不去、苟又没意义的境地……这种情况下,能把他留在游戏行业的,可能只有对做游戏的热爱了。然而,桃宝直言,自己并没有做游戏的执念:

“我找工作主要考虑的点是「自己能做什么」。当初入行做SLG,一是因为我是程序出身,二是因为我玩SLG比较久,2010年左右我就在玩《七雄争霸》《烽火三国》这类页游了,后来也玩《率土之滨》。刚好毕业时SLG这个赛道火了,大家都在招人,我游戏经历比较契合,就顺势入行了。刚入行时,我想着只要把工作做好,就能升上去。但最近一年发现,就算把工作做好,也没上升机会。”

图源网络

桃宝并不是非做游戏不可的人,此时离开游戏行业,或许也算命中注定。


03 别闷头拿时间换钱,多出去看看

看到这儿,可能有人要说我们又在怂恿大家离开游戏行业了。不过我倒觉得,桃宝的看法只能见仁见智,毕竟并不是所有人都觉得行业大方向变化有问题,也总会有打心底热爱游戏的人愿意留在游戏行业。

桃宝也表示,他并不是说游戏行业就没法长久干下去,只是就当下情况来看,想要扎根进游戏行业,那最好想办法在35岁前摆脱大头兵身份。

当然,道理谁都懂,但这事实际做起来远比说的要难。桃宝说自己之前也动过念头,看要不要去小红书做个自媒体,或者给别人做做辅导,但最后都作罢了。因为他认为这些事本质还是消耗过去的积累,没法让自己保持成长与增值。

那创业呢?他也不想。因为他觉得创业首先得有一个赚钱的好想法,其次得有资源才能去做。对他来说,可能还是更适合钻研某一条赛道,试试能不能成为专家。“如果我要深耕某个领域,我就应该去努力扩大自己的影响力。去知乎写文章,在公众号发文章……总之,让同行看到,你深耕了某个领域,你对这块特别懂,是这方面的大牛。”

可如果没有这样的机会呢?“那就还是老老实实做好手头的工作,因为你也没有其他更好的选择,对吧。我有很多朋友都会说这2年先苟住,别出来。”

现在之所以有不少游戏人为工作感到焦虑,桃宝觉得,根源或许也与此有关——大家并没有明确的上升目标,或上升道路已经明显受阻,但又不知道该如何应对,只能按部就班继续干着手头的工作,同时又预感到自己这份工作不稳定,可能未来饭碗不保:

“之前和同事聚餐,我们也会聊「什么时候退休」还有「存多少钱能回家躺平」,有点得过且过、熬过一天是一天的感觉,没什么斗志了。我们现在年纪不算大,可能还没多少压迫感,但我有时会想,不往上爬的话,到35岁可能就被裁,那会儿离法定退休年龄还有好几十年,我攒下来的钱真够花吗?”

图源网络

既然已经为手里的饭碗感到焦虑,桃宝觉得,那不如试试把自己和手头工作解绑:“一份收入结构不稳定,那就找额外收入。我知道大多数人手头都只有一个饭碗,但如果这饭碗端得不稳,不如同时找找其他出路,总归值得试试。

为了找到这条出路,桃宝还上过职业规划课程,结合过去的经验,他自己的感想是:

第一,考虑自己的个人能力,想象自己擅长做什么,喜欢做什么,然后考虑自己手头拥有的资源,既家人朋友能够提供哪些帮助。比如说他之所以很乐意去那家金融公司,也是因为他姐姐在那边城市发展。家人之间互相照应,总比他一个人在外地单打独斗好。

第二,多社交:“我觉得做游戏的人,尤其是策划,有个很常见的通病,就是不愿意出去和别人交流,喜欢宅着。但很多工作相关的事情,不管是关于游戏设计,还是关于职业发展,你多和外面的人聊聊,都能通过他们的视角学到很多东西。同行老前辈也并不会把自己的观点藏着掖着不告诉你,其实很多人都非常乐于分享自己的经验,就看你问不问了。”

归根结底,桃宝认为,摆脱焦虑的最好办法,就是不要长时间停留在闷头拿时间和体力换钱的工作状态中,要一点一点积累自己的资产,多去和不同的人沟通,保持学习和运动的习惯。


04 工作是工作,生活是生活,游戏是游戏

尽管桃宝思路很清晰,临别时,我还是隐约有些担心这位朋友未来的去路。

毕竟,现在我们看游戏行业,它确实是处于下行期的,也可能存在桃宝说的一些通病,但或许几年之后,情况就变好了呢?而桃宝投身去做的金融游戏化产品,谁又知道未来前景如何呢?

听我这么说,桃宝反而觉得是我多虑了:“那么远的事情,谁都说不准。大家能做的,就是根据现有信息,去判断1-2年后的事情,我能做到这个程度,就已经很可以了。”

也是,没人能看到未来的结局。所以我只能祝愿桃宝能在新的领域找到自己的未来,也期望每个感到迷惘的游戏人能如桃宝所说,找到自己的方向:“去选一条更适合自己的路,人生努力朝前走。工作是工作,生活是生活,游戏是游戏。”

相关游戏案例查看更多

BC贷